Sunday, January 23, 2011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屬中國上古時期,距今久遠,少有當時的文字實物資料流傳,主要靠傳說流傳至今,因此這段歷史對於後來的人們存在很多含糊不清之處。由於對這一歷史時期現存的資料大多和神話傳說糾纏在一起,許多事情很難判斷真偽,綜合史料,大致為:
三皇時代處於約6000年前到4000年前,是中華文明的萌芽發展期。歷史資料表明,漫長的三皇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期,早期的女媧也常被列為三皇之一。到五帝時代,已經是父系社會,不過女子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嫘祖等女子人物在文明發展中也有很大的貢獻。五帝時代文明是三皇時代文明的延續。以文字為例,傳說伏羲創造八卦、文字,而在黃帝時代倉頡造字,文字愈加成熟。女媧、伏羲時代的龍崇拜,在炎黃時代進一步發展。傳說炎帝(指末代炎帝)、黃帝皆神農後裔,炎帝即神農部落首領,也是各部落聯盟的首領、天子共主,當時神農部落已世衰,黃帝和伏羲(有人認為盤古即為伏羲)部落有密切的傳承關係,後來黃帝取代炎帝成為天子,為五帝之首,五帝以後即為夏、商、周時代。
五帝時代在約4000多年前,當時,黃河流域有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主要從事農業勞動,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並且結為聯盟,最後,黃帝又征服了周邊各個部落,黃帝時代華夏文明取得很大發展,華夏族由此產生,現在的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也是來自於此。

被人們誤傳了千年的七句話

1.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原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論語·陽貨》
  
   簡單說,這一切都是誤會
  
  孔老先生受《詩經》的影響很深,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他認爲《詩經》是一部偉大的著作,而我們再來看看這部孔子都很推崇的巨著,裡邊倒有很大一部分歌頌了女子的活潑美麗,大方善良,歌頌了當時男女平等的浪漫愛情氛圍,事實也是這樣,在春秋時代,男女間是相當平等的,而孔夫子本人更是曾反覆多次以詩經裡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來表達了自己對婚姻和女子的平等看待觀點。所以,說孔子歧視婦女,不僅和孔子的思想不符,更與當時的民間社會整個大環境對不上號,因此這個說法,實在是大大地有待商榷。
  
   所以我們就要看看,孔子當初是在什麼一種環境下說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的?這話又是對誰說的?
在《史記·孔子世家》裡,提到了孔子之前的衛國之行,孔子「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爲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醜之,去衛。」
我來大致翻譯一下這段話,當代全國教育勞模孔老先生受衛國國君的邀請,來到了衛國參觀學習休養,但在這期間,孔老先生突然發現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來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並不是真正支持他來這教化衛國民的,尤其是那個衛靈公的老婆,更是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開炫耀,貶低了孔子。
孔老先生就鬱悶啊,你衛靈公到底是喜歡德才多些,還是喜歡女色多些?在你心裡我和你老婆哪個重要?乾醋自己吃完,依然沒人鳥他,孔子怒了,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丟!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GO,GO,GO!」收拾行李就離開了衛國,離開之後,心情平復了,想起衛國公老婆那種仗著得寵,驕橫跋扈亂政擾民的爛事兒,就發了感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你看,知道了這些歷史背景和人生經歷,孔子這話就很好理解了。再看看孔子的衛國之行,一切都明白了,他不是突然開罵包括自己老媽在內的所有女人,而是有一個特指的對象,這個對象,就是衛靈公那位老婆南子,這個宮廷女子。
「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這後一句話怎麽解釋呢?就是說你作爲一個君主,對那些後宮的女人和沒本事,卻愛拍馬屁的小人太親近了,她們就會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開始用你的權力胡做非,而你疏遠她們,她們又要埋怨,總之是非常麻煩。
從沒見過宮廷女人之間的鬥爭的孔子來說,這話是可以理解的,他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孔子之前,妲己誤國,烽火戲諸侯,這些事例還少嗎?孔子之後,宦官小人當道,皇後外戚亂政的橋段更是屢屢上演,不可枚數。所以我們的女性同胞們,你們要清楚,孔子當時沒發神經把你們全天下的女人不分青紅皂白地亂罵一通,別再憋屈他老人家了~~
  最後一個問題,那麼是誰誤傳了這句話,讓我們可愛的女性同胞被壓迫了幾千年之久呢?俗話說冤有頭,債有主,如月影要幫孔老夫子平反,自然也要再幫你們找到一個真正的罪魁禍首,讓你們發洩出那幾千年積下的怨恨(怎麼說著說著像鬼片了-_-!),好了,拉回正題,西漢的時候有一位所謂的「大儒」董仲舒,此人大力主張「夫為妻綱」,就是這個傢伙,借孔子的一句話斷章取義,給廣大的中華婦女頭上戴上了千年的枷鎖。看看這傢伙在《基義》一書裡提出的「三綱」:「君臣父子夫妻之義,皆與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他這東西就是一為討好歷任統治者的馬屁之作。「君為臣綱」,為歷代皇帝所接受,漸漸形成了封建統治的一套準則,而「夫為妻綱」,則為歷代男人所推崇。這「綱」是什麼意思?君為臣綱,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知道這個「綱」的厲害了吧?你想想,各位苦命的女子沒嫁人前都一可人的窈窕淑女,本來身份平等,嫁了人,就得時刻提心吊膽地按著老公的這個「綱」過日子,這三綱五常,束縛了中國多少年,害了多少代人啊!

2.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憲問》
德抱怨,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了,人們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孔老夫子教我們,別人欺負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齒也要往肚子裡吞,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要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懷去感動他。這就讓人感覺很有點肅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過去那個被打的人還笑笑說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對你越好……遇到這種情況我也會感動到傻眼,這多好一孩子,多偉大的情操啊……
  
  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當初,也萬萬沒想到原來在孔子這句「以德抱怨」的後邊還跟著另外一段話,什麼話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看完以後,幡然醒悟,原來我們都被某個斷章取義的孔子FANS給玩了一把!當時的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師傅,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拿起板磚飛他!看!就因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話,剛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現在這個溫婉的受氣包形象。
  
   與西方文化相比,東方文明一向被認為是謙遜堅忍的,同樣是被人欺負,西方的帶頭大哥耶穌(他寫錯了,是摩西說的)在聖經裡就叫囂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小弟們!別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別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來!而東方呢?佛家的精神領袖釋迦牟尼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一副逆來順受的樣子。而且他可不是說說而已的,大鷹來欺負他,要吃他的肉,他也真從自己身上一刀刀幫大鷹割下肉來,這就偉大得有點近乎BT了。說完了國外的幾位大領導,再回到中國,孔老宗師的這句話為什麼會被別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還是當時封建統治者的需要,他們的心思,無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萬千民眾成為「以德抱怨」的順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眾,才會老老實實地服從他們的剝削和壓迫。我們再來看看影響吧,孔老先生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抱怨」,在中國文化史上起的壓迫作用,可真是大到了天上。皇帝殘暴,我們要「以德抱怨」,地主剝削,我們要「以德抱怨」,八國聯軍都打到北京了,還是要「以德抱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稱臣,要想盡一切辦法彰現自己的「德」,要「量中華之物力,結大國之歡心」……就是沒想過反抗。試想,如果中國的文化裡,沒有這種把正確的思想東篡西改來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惡習,如果孔子這句原話沒有被刻意地曲解成這樣子,我們中國人會養成這樣一種懦弱的思維慣性嗎?有人說西方人的骨子裡本性是狼性,而東方人的骨子裡的本性是羊性,這裡如月影倒想問問了,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變成了這樣?如果我們從古以來信奉的是西方那種「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訓誡,近代史上的中國,會給世界留下那麼一個任人魚肉的印象嗎?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秦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是說,國家統治人民,指使驅趕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他們在做什麼。這句話在現在看來,絕對很明顯就是封建統治階級幾千年來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權術,小老百姓嘛,讓他們知道那麼多幹什麼?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著我們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輩子,這句訓誡不可謂不惡毒,它被千百年來中國的大小封建統治者奉為至寶,抹殺了多少真理與人民的創造性,但同時,我們的問題就來了,這樣的一條愚民之術,真是孔子這位致力於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嗎?
  
  我們知道,在春秋時代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後人要研讀那時侯的文章,便要再經過一個「句斷」的過程,即是根據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適當地方加上標點和停頓,這樣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順而連貫的話。在這裡插一句,孔子的文章為什麼被後人引用得非常多呢?這其一當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則是因為他的語錄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一來,後來的人無論是誰,抱著什麼目的,都可以從孔子的話中斷章取義地引用其中的相關部分,再加以自己個人傾向的理解和句斷,用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比方說現在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從前文來看,我們孔老先生前邊一直在討論詩禮樂這三種東東的教育問題,可怎麼後邊一下子就變成去教帝王權術的訓誡了呢?原來,這又是後人別有用心地斷章取義,刻意在句子的中間用一個不恰當的「句斷」使這句話產生了歧義的緣故。我們結合上下文的語境,很容易就能得出這句話正確的分句方法:「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話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東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你看,這才是「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好好的一句話,硬是被那些別有用心的混蛋生生地坳成了孔子要愚弄人民,要阻撓人民知書答理尋求知識的愚民之術。真不知道那些曲解這話的SB怎麼想的,你要說這種P話是教育家孔子說出來的,誰信啊?都把人民當白癡來忽悠了?
  
  有人說古時候的中國人民是不幸的,即便是在物質豐富的盛世,他們的精神世界也貧乏得可憐,到了中近代,西方的思想領域漸漸迎來了文藝復興,迎來了民主共和,迎來了一個又一個推動世界的發明進步與思想啟蒙,而聰明的中華民族呢?在更早的時候他們就有了偉大的四大發明,走在了世界的前邊,可為什麼就是這麼好的基礎,到了近代我們反而遠遠於西方這些小字輩的民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多惡毒的訓誡啊!它像一條張開血盆大口的大蛇,狠狠地纏在中華民族的身上,泯滅了多少先進的思維火花,束縛了多少應有所作為的苗子。但反過來看看,故意曲解這句話的封建統治者固然可恨,但我們能完全把責任都推到他們身上嗎?這本身就是多麼可笑的一件事情,我們怎麼就沒想想,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一個用一生置身於教化天下民眾的孔子,又怎麼會說出「民不可使知之」的蠢話來?更可笑的是,這句話我們竟然就這樣相信了幾千年膜拜了幾千年,這最後該傷心的,是孔老先生呢?還是我們呢?


4.無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民間諺語聯對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句話絕對是中國眾多以訛傳訛的話中最搞笑的一個例子之一,就算是剛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初中生,也能輕易看出這其中的不妥之處,首先,這無毒不丈夫,就跟我們認識的古人崇尚的價值觀念大大背離了,大丈夫,自然是說那些坦坦蕩蕩胸懷寬廣的男人,什麼時候惡毒陰損,暗箭傷人這種前綴也能放在前邊來形容大丈夫了?
  
  原來,這句來自民間的諺語本來應該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這本來是個很好的句子,裡邊充分運用了對仗。顯示出了一份陽剛有力的氣魄,一個胸懷坦蕩的男人形象就躍然於紙上,可惜勞動人民口耳相傳的這一句話,到了朝廷上那些所謂的學高八斗的「君子」嘴裡就變了個味。為什麼呢?這要從古時候文人的習性說起,在這副對聯式的諺語裡,「度」為仄聲字,犯了孤平,念著彆扭,很容易讀為平聲字「毒」,那些對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學者們某天吃飽了沒事兒干,便發揮他們的專長自做主張,把這句改為「無毒不丈夫」了,於是這句話,終於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的筆下的又一個犧牲品,「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原話裡一個君子對一個丈夫,一個度對另一個量,本來是很完美的一個句子,可經過上千年的以訛傳訛,竟成了「無毒不丈夫」這句現在我們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這句話的整個演變過程,我寧可相信是無意的,否則也太缺德了,這不故意往咱男人身上抹黑麼?但就是這無意的一個訛傳,卻也給我們帶來了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心理學上有個說法叫先入為主,潛移默化。無毒不丈夫,我們天天在耳濡目染這個被篡改了的男人形象之際,心裡的價值觀人生觀,難免也會受到些不良影響,天天看著電視裡奸人慫恿主角幹壞事的時候都用這句:「干吧!無毒不丈夫!」然後主角想想也對,於是五指併攏手掌上舉,狠狠地做一個切的動作:「無毒不丈夫,干!」你能說同樣作為一個男人,這東西看久了你的思維能不收到一丁點兒的影響麼?關於這種語言的影響力量,我再舉個例子,比如隔壁頂撞了我一下,這時候我朋友張三來了:用的是原版的好話勸我:「老話說,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大如啊你是個男人,就別跟他一般計較了。」張三這樣說,我這個大丈夫當然再拉不下面子去計較這種小事,可如果另一種情況,張三來和我這麼說:「這老話怎麼說的?無毒不丈夫!大如,你是男人,不能慫啊!給你刀,去做了他!」 看看,我聽到他這話,除了接過刀速度衝出去亂砍以證明自己是個男人之外,還真沒什麼好辦法,你說對不對?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莊子·養生主》
  
  這句話是莊子說的,八卦一下,莊子此人,實在是如月影非常喜歡的一個人物,他的思想和性情,都非常十分很特別對我胃口,什麼大家不愛聽這些?那算了,本來想抖點猛料讓大家深入瞭解一下我這個好同志的……好了好了別扔雞蛋,我說正事還不行嗎?好,先來看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話我們在什麼地方見得最多呢?第一,是圖書館,第二,是全國各個小學的後牆上,按照現在人們的普遍理解,這句話實在是學習勵志類的不二明言警句,生也有涯,知也無涯,多崇高的目標啊,這比什麼孔老夫子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都來得有氣勢多了,古往今來,不知道多少學子在這句話的激勵下鑿壁偷光聞雞起舞奮發圖強追求上進讀那些永遠也讀不完的書,動力啊,偶像啊,莊子七老八十還能說出這麼振奮人心的話,咱年輕的小輩正當青春,怎麼能輸給他老人家?不狠狠地讀書怎麼對得起他老人家?
  
  但真相說出來,往往會讓人哭笑不得,莊子的這句話其實是這樣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我莊子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面對的知識是無限的,要我以本來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種永遠看不到邊的盡頭,你當我是SB嗎?這樣會搞死自己的捏~~莊子是一個追崇順其自然,清淨無為的灑脫人物,他認為人吃個飯,飽了就行,沒什麼必要追求奢華,穿個衣,別凍著就行,實在不需與什麼人攀比。同樣,學問也是如此,學夠了就行,學以致用,學問學來就是為了用,你一個人再牛B,還能全部用到這世間所有的學問?既然不能用到,那你老學老學把自己整個生命都拿來學這是幹啥呢?時間都被你拿來學習了,還怎麼有時間把學到的東西拿來用呢?這不就跟吃飯是為了炫耀穿衣是為了攀比的人一樣,完全本末倒置了嗎?所以他老人家就在《養生主》一書中給後世陷入這個怪圈的書獃子們提了個醒,你們這樣苦學盲學亂學通學,對身體不好滴,會搞死自己滴~~
  
  當然,莊子的這句被人誤解的話,其實並沒有以上那些例子引起的反面作用那麼大,讀書是必須的,掌握一定的知識也是必須的,但咱們要記得自己把握好,有個度。你就算用半輩子武裝得自己學富五車,卻發現很多知識你根本用不上,這不浪費了麼?莊子從來都不認為一個人能比自然更大,這是他所有的話中唯一的主題思想,實際上,就算我們拿現在的世界觀來衡量一部《莊子》,仍能發現他的學說裡,有許多是符合辨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可歎的是,就是這麼一位崇尚自然的思想家,他一句勸解讀書人適可而止循序漸進的話卻被一些叫嚷著「人定勝天」的人當成了激勵年輕人拚命讀書的名言來供著,科舉改成了高考,八股改成了應試教育,於是大學生一年比一年多,可素質卻一年比一年低下,最後整黃了吧?你看現在大學文憑都和廢紙沒什麼兩樣了,這幫人還不醒悟,還是繼續讀,讀完大學讀碩士,讀完碩士讀博士,讀完博士讀博士後……讀完出來一看,嘿,好像我已經老了捏,很多知識也用不著捏,這不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麼?最後再說一句私人的牢騷話,最近我去圖書館,總看見一幫老頭老太太天天在那侯著,一見有啥免費的學習班就往裡鑽,也根本不管別人老師是教著什麼,各位老爺爺老奶奶們,聽我這個後輩說句話,您們這不瞎搗蛋麼?趕時髦啊?擺個性哪?想讓我們稱讚下您啊?還是真打算活到老學到老啊?自個兒細細思量一下有什麼意義麼?能不能騰些地方給些真正需要的人進去?M的連「量子力學基礎淺談」都有街道的老大媽在裡邊佔著位置,我真是無語了……

6、相濡以沫
 原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大宗師》
沿沿著偉大的思想家莊老爺子的足跡,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條咱們耳熟能詳的名句:「相濡以沫」。
  
  說起這句話,其實大有來頭,我想大家都聽過現在流行的一個詞吧?江湖,這個「江湖」是從哪兒出來的呢?很多人以為最初是古龍小說裡的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實不然,江湖這個詞最早的出處,便是在莊子說「相濡以沫」的這句話中。在《大宗師》篇中,莊子給我們講了這麼一個小故事:「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他說的是有一天,一眼泉水干了,兩條小魚被困在了一個小水窪,為了生存下去,它們彼此從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濕氣來濕潤對方的身體,互相扶持,互相依賴。但,與其在死亡邊緣才這樣互相扶持,還不如大家找到一條水路,開開心心地回到廣闊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
  
   我們口口聲聲說的「江湖」就是這麼來的,沒想到吧?做下小廣告哈,歡迎觀看點評在下拙作:小說《書江湖》,不是什麼特別牛B的書,主角比佐羅牛B一點而已,現正聯繫出版或許不日上市,先搜索來看一下也可以~~
  
  恩,恩,回來,相濡以沫,多美的情景,雖然這並不是愛情最理想的狀態。當年街道居委會的老大媽就算再沒文化,這句話肯定是會說的,在我們的父輩那個婚姻靠組織介紹的年代,這句話支撐了多少性格各異,卻本沒有多少感情基礎的夫妻一直走到了今天,相濡以沫,多好的一個榜樣啊,只是當年沒曾想,只是當年不知道,既然需要相濡以沫才能支撐,為什麼卻不乾脆灑脫地放手,把自己,也把對方放開去找各自的幸福,去找各自的江湖呢?
  
   相濡以沫,這句話的全部意思,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我有個大學的同學,是個陝西的女孩子,她在上學時找了個陝西的男朋友,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給了他,當然包括了身體,可是那個懶惰的男朋友對她很不好,常打她罵她像傭人一樣地指使她,卻又根本離不開她,我們驚奇的是,她竟然一直默默忍受了下來,一忍就是四年,我們忍不住問她,你們過得這麼辛苦這麼難受,為什麼還要在一起呢?她卻這樣回答:「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雖然在一起不是很快樂,但這不就是相濡以沫嗎?」
  
  我無言,這能算是相濡以沫嗎?為什麼明明外邊有更大的江湖,更寬廣的天地,為什麼明明知道知道自己有更好的未來,卻要把雙方都綁在一起,不開心地繼續過下去呢?我們都身處一個傳統思維佔據非常強勢地位的社會,一句相濡以沫,不知道讓多少愛情做了這種傳統思維的犧牲品。其實想一想,如果自己都不開心,別人的稱讚又能怎麼樣?如果自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正天地,別人的指責又能怎麼樣?唉,說大了,有點沒邊沒際,父母也教育過我勸合不勸分的道理,這話題也到此為止吧,勸合不勸分,相濡以沫啊,原來我也不能免俗。
  
   只是歎息一聲,我們都沒曾想到,除了一句相濡以沫,原來後邊,還可以相忘於江湖。


7: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根本不是你們從字面上理解的,說天地殘暴不仁,把世間萬物都看成豬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豬狗,也根本不是你們想的那樣說所謂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們,把百姓看得低微卑賤。其實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說,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你們推崇的這句話,它的原意中根本沒有你們所需要的壓迫與歧視,卻恰恰相反,它說的是一個公平的道理,我們所有的人,所有的眾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為什麼現在你啃著乾麵包,別人卻吃著海鮮大餐?孩子,在大叫不公平之前,為什麼你不想想你是否和他流過一樣的汗水?如果想不通,也行,那就別想了,為什麼你不嘗試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稍微扭轉一下這樣的「不公」?只是大叫著不公平大叫著沒天理大叫著等著天上掉個餡餅下來補償你的委屈你的遺憾你正損失著的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年華,有用嗎?

全宋詞的"九張機"

全宋詞裏的"九張機",詞境好美,與大家分享。(有二闕唷~作者不同)

一張機,織梭光景去如飛,蘭房夜永愁無寐。嘔嘔軋軋,織成春恨,留著待郎歸。
兩張機,月明人靜漏聲稀,千絲萬縷相縈繫。織成一段,回紋錦字,將去寄呈伊。
三張機,中心有朵耍花兒,嬌紅嫩綠春明媚。君須早折,一枝濃豔,莫待過芳菲。
四張機,鴛鴦織就欲雙飛,可憐未老頭先白。春波碧草,曉寒深處,相對浴紅衣。
五張機。芳心密與巧心期。合歡樹上枝連理。雙頭花下,兩同心處,一對化生兒。
六張機。雕花鋪錦半離披。蘭房別有留春計。爐添小篆,日長一線,相對繡工遲。
七張機。春蠶吐盡一生絲。莫教容易裁羅綺。無端翦破,仙鷥彩鳳,分作兩般衣。
八張機。纖纖玉手住無時。蜀江濯盡春波媚。香遺囊麝,花房繡被。歸去意遲遲。
九張機。一心長在百花枝。百花共作紅堆被。都將春色,藏頭裹面,不怕睡多時。
輕絲。象床玉手出新奇。千花萬草光凝碧。
裁縫衣著,春天歌舞,飛蝶語黃鸝。
春衣。素絲染就已堪悲。塵世昏污無顏色。
應同秋扇,從茲永棄。無復奉君時。

另一闕
一張機。采桑陌上試春衣。風晴日暖慵無力。桃花枝上,啼鶯言語,不肯放人歸。
兩張機。行人立馬意遲遲。深心未忍輕分付,回頭一笑,花間歸去,只恐被花知。
三張機。吳蠶已老燕雛飛。東風宴罷長洲苑,輕綃催趁,館娃宮女,要換舞時衣。
四張機。咿啞聲裏暗顰眉。回梭織朵垂蓮子。盤花易綰,愁心難整,脈脈亂如絲。
五張機。橫紋織就沉郎詩。中心一句無人會。不言愁恨,不言憔悴。只恁寄相思。
六張機。行行都是耍花兒。花間更有雙蝴蝶,停梭一晌,閒窗影裏。獨自看多時。
七張機。鴛鴦織就又遲疑。只恐被人輕裁剪,分飛兩處,一場離恨,何計再相隨。
八張機。回紋知是阿誰詩。織成一片淒涼意。行行讀遍,厭厭無語,不忍更尋思。
九張機。雙花雙葉又雙枝。薄情自古多離別。從頭到底。心縈繫。穿過一條絲。

執子之手 共渡此生

執子之手 共渡此生

“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共渡此生是一種古老而堅定的承諾,是浪漫而美麗的傳說。執手千山萬水驟然縮短,執手恩怨情仇悠然消散,執手淚眼不忍相看,執手相思,相思難眠。

執手之時,冷暖兩心知;執手之時,悲喜兩忘。無奈的是執手後的悲哀,無奈的是分手時的淒絕。

執手因為愛。

愛的越真,心越清純;愛的越深,情越質樸。執手時,絕不瘋狂,絕不偏私。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生死兩忘!

曾經以為所有的愛情故事都一定要驚天地,泣鬼神才算完美,曾經以為只有留有殘缺的愛情才是最美的……

曾經以為每個人的愛情都一定要轟轟烈烈才能稱得上愛情……

曾經以為所有的愛情都有花前月下,海誓山盟……

然而這些愛情都只是在小說裡才會出現的場面,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那麼多轟轟烈烈,沒有那麼多一見鍾情,沒有那麼多催人淚下的梁祝式愛情故事。於是我們開始從虛幻的世界走向現實的世界,我們開始不再嚮往那麼多的山盟海誓,我們只是渴望能有這樣一份愛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曾經無限嚮往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的浪漫,曾經無限嚮往同生共死的壯烈……

也曾經無限嚮往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忠貞,但自從與那人攜手走過黑夜裡的漫漫長路,在瑟瑟寒風中任他為我披上外套之後,就死心塌地地認同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不為什麼,儘管轟轟烈烈使人感動,但平平淡淡同樣震撼人心。也許我們的生命裡並沒有如畫的風景,但至少我們擁有美麗的野花,在濕潤的土壤裡同樣可以散發香氣。

或者平平淡淡正是人生的真諦吧,我們雖然不能一同浪跡天涯,紅塵作伴,但我們至少可以享有每個美麗的清晨和黃昏,我們可以執子之手地走過所有漫長的道路,哪怕路途中有著無數艱難險阻。

執子之手,看似是句平淡無奇的話語,其間卻包含著那麼大的勇氣。不為什麼,只為你,漫漫長夜裡執子之手,走完那一段又一段的長路,坎坷的道路上執子之手,度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關,在所有的道路上與你攜手走過,讓整個世界都變得渺小。

執子之手,在雨中共撐一頂小小的傘,在風中共披一件溫暖的外套,讓所有的山盟海誓都在此刻黯然失色,讓執子之手的偉大愛情感動這個世界。在下雨的時候,你在車站孤伶伶地望著紛飛的雨線,你的心情是無可奈何的沉鬱。這時從旁邊伸過一把傘來,為你遮住了紛飛的雨絲和陰暗的天空;你不用回頭,便知到是如山如海如藍天的我正站在你的旁邊了,便有一種極溫暖極踏實的感覺湧上心頭:雨絲就讓它紛飛吧,天就讓它陰暗吧,此時你已有了一把傘,而你的心情也因此而陽光燦爛。

也許只是什麼話也不說,只是在這漫長的道路上攜手走過每一個路口,把我的真心放在你手中,攜手走過一生一世的燦爛。

中國情詩排行榜

中國情詩排行榜
1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
2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佚名《詩經‧邶風‧擊鼓》
3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
4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佚名《鳳求凰‧琴歌》
6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鄭愁予《賦別》
7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李白《三五七言》
8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9君若揚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曹植《明月上高樓》
10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納蘭性德《虞美人》
11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張籍《節婦吟》
12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
13嗟餘隻影系人間,如何同生不同死?-陳衡恪《題春綺遺像》
14相思樹底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啟超《臺灣竹枝詞》
15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徐幹《室思》
16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司馬光《西江月》
17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18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張先《千秋歲》
19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黃景仁《綺懷詩二首其一》
20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李商隱《無題六首其三》
21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李商隱《暮秋獨遊曲江》
22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不多情。-納蘭性德《攤破浣溪沙》
23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
24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張仲素《燕子樓》
25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元好問《摸魚兒二首其一》
26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
27獸爐沉水煙,翠沼殘花片,一行行寫入相思傳。-張可久《塞鴻秋》
28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HP
29一寸相思千萬緒,人間沒箇安排處。-李冠《蝶戀花》
30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淒涼。-蘇軾《江城子》
31今夕何夕,見此良人。-佚名《詩經‧唐風‧綢繆》
32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
33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白居易《長恨歌》
34重疊淚痕緘錦字,人生只有情難死。-文廷式《蝶戀花》
35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話?-曹雪芹《枉凝眉》
36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李商隱《無題》
37他生莫作有情癡,人間無地著相思。-況周頤《減字浣溪沙》
38尊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歐陽修《玉樓春》
39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詩經‧周南‧關雎》
40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歐陽修《玉樓春》
41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柳永《雨霖鈴》
42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李之儀《蔔運算元》
43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臨江仙二首其二》
44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陳陶《隴西行》
45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辛棄疾《摸魚兒》
46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47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蘇武《結髮為夫妻》
48尋好夢,夢難成。況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簾前雨,隔箇窗兒滴到明。-聶勝瓊《鷓鴣天》'$>
49一場寂寞憑誰訴。算前言,總輕負。-柳永《晝夜樂》
50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李白長相思二首其一》
51不要因為也許會改變,就不肯說那句美麗的誓言,不要因為也許會分離,就不敢求一次傾心的相遇。-席慕蓉《印記》
52願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范成大《車遙遙篇》
53魚沉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間別離苦。-戴叔倫《相思曲》
54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55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二》
56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顧敻《訴衷情》
57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魚玄機《江陵愁望有寄》
58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隱《無題六首其六》
59相思似海深,舊事如天遠。-樂婉《蔔運算元》
60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61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溫庭筠《楊柳枝》
62忍把千金酬一笑?畢竟相思,不似相逢好。-邵瑞彭《蝶戀花》
63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
64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終身誤》
65人如風後入江雲,情似雨餘黏地絮。-周邦彥《玉樓春》
66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曹雪芹《紅豆詞》
67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歐陽修《蝶戀花二首其一》
68瘦影自憐秋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馮小青《怨》
69鍾情怕到相思路。盼長堤,草盡紅心。動愁吟,碧落黃泉,兩處難尋。-朱彝尊《高陽臺》
70若問閒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橫塘路》
71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張泌《寄人》
72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四首其二》
73若有知音見采,不辭遍唱陽春。-晏殊《山亭柳‧贈歌者》
74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
75思君如明燭,煎心且銜淚。-陳叔達《自君之出矣》
76生當複來歸,死當長相思。-蘇武《結髮為夫妻》
77休言半紙無多重,萬斛離愁盡耐擔。-陳蓬姐《寄外二首其二》
78妾似胥山長在眼,郎如石佛本無心。-朱彝尊《鴛鴦湖棹歌》
79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除卻天邊月,沒人知。-韋莊《女冠子二首其一》
80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佚名《涉江采芙蓉》
81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裏柔情。-秦觀《八六子》
82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晏幾道《鷓鴣天三首其一》
83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
84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晏殊《玉樓春》
85 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三》
86別來半歲音書絕,一寸離腸千萬結。-韋莊《應天長》
87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盧仝《有所思》
88直緣感君恩愛一回顧,使我雙淚長珊珊。-盧仝《樓上女兒曲》
89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牋費淚行。-晏幾道《鷓鴣天三首其二》
90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
91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辛棄疾《鷓鴣天》
92開闢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曹雪芹《紅樓夢引子》
93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晏殊《鵲踏枝》
94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白居易《長恨歌》
95淚縱能乾終有跡,語多難寄反無詞。-陳端生《寄外》
96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蘇曼殊《本事詩》
97終日兩相思,為君憔悴盡,百花時。-溫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98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晏殊《鵲踏枝》^
99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
100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晏殊《清平樂二首其二》

讓曹操流淚的美女

在中國文學藝術領域裏,從戲劇到小說總是把曹操描繪成一個陰險毒辣、狡詐多變的亂世奸雄。但歷史上的曹操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文武全才。不僅如此,在他雄才 大略的背後,還深深地潛藏著極大的孤獨與豐厚的情感。人們可以在他人生的長河中找到這樣一個小小的插曲——他曾經為一個貞節烈女而拋灑熱淚,這個烈女名叫 來鶯兒。

  來鶯兒生活在東漢末年兵荒馬亂的年代,她本是東漢帝都洛陽城裏一個色藝俱佳的名歌舞妓。但來鶯兒生性孤傲潔雅,臺上臺下判若 兩人。臺上她熱情奔放,笑容可鞠春風滿面;台下她冷若冰霜沈默寡言。多少王孫公子為之傾倒,無一不想親近芳澤,然而一個個都討個沒趣而不得不偃旗息鼓。可 是當董卓一把火燒了洛陽,遷都長安時,來鶯兒就失去了依託,恰似一朵盛開的鮮花突遭狂風暴雨的襲擊。這時她遇到了曹操。或許是憐花惜玉,或許是賞識她的技藝,曹操將她收留在軍中。

  從此,來鶯兒便跟隨營操南征北戰,戎馬倥傯過著行蹤不定的生活,儘管這種生活對於她並不習慣,但是天下大亂,哪里是她的棲身之地呢?為了報答曹操的再造之恩,她利用戰爭的空隙,以她那婉轉的歌喉和柔美的舞姿來慰藉曹操。

   曹操軍營中有一名侍衛名叫王圖,他長得魁梧英俊而又機警,一表人才,也頗得曹操的賞識。來鶯兒在心中深深地愛著他,然而軍旅之中相聚的時間甚少。曹操正 忙於軍國大計,同時也周旋于眾多美女之間,來鶯兒與王圖交往也是在秘密當中,所以曹操並不知道他們的事情。一次,曹操為了使王圖有升遷的機會,給了他一個 非常艱巨的任務:命他帶一隊人馬深人敵境,偵探敵人的虛實以及糧倉重地。王圖接受任務後,只覺得此去凶多吉少生死難蔔。於是,王圖夜裏便悄悄來到來鶯兒的 住處,心事重重地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來鶯兒,想到迷茫的未來,面對生死離別的情人,來鶯兒再也抑制不住悲傷的情緒,她淚如泉湧緊緊抱住王圖不放,不知不覺五 更鼓響,已經誤了深夜出發的時間。

  曹操大怒,王圖被押入大牢,傳令斬首。來鶯兒匆匆趕來,跪拜在曹操面前,她向曹操和盤托出了她與王圖的私情,並反復請求“願代王圖一死。”曹操內心為之震動,但他畢竟是一代梟雄,對人世間的至情與至愛,自然有著他超乎常人的鑒別能力。他不露聲色地對來 鶯兒說道:“我答應你的請求,不過在你代王圖死前一個月內給我軍營訓練出若干名歌舞伎。”來鶯兒叩頭謝恩。

  來鶯兒愉快而坦誠地開始了她緊張的訓練工作,她為能救出情郎的命而高興。

開始了,來鶯兒愉快而坦誠的開始,除了救情郎的命以外,她也希望在自己死後,有人來接自己的班,為曹操分憂解難,以報答曹操的收養之恩。
一個小型的歌舞訓練班在曹操的丞相府中緊張的訓練,來鶯兒挑選了七位具有歌唱及舞蹈天賦的侍女,夜以繼日地進行密集式訓練,從樂理、音色、音質到舞姿、道 具,盡其所知與所能,毫不保留地傳授。七位歌舞待女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尤其是潘巧兒更是出類拔萃,已幾乎能與來鶯兒並駕齊驅。這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這 也是曹操給她的規定,本以為完成不了的,想不到都完成了。

訓練結束了,也就是來鶯兒代情而死的時間,來鶯兒坦然地向曹操覆命。這時曹操忽然有一絲憐憫襲上心頭,看著這位如花似玉的美人兒頃刻之間即將在人間消失, 不禁脫口而出地說:“其實你可以不死啊!”來鶯兒根本不曾重視曹操話裏的一線生機,只是幽幽地說:“天下哪有這種道理,身犯重罪可以逍遙法外,不但本身難 以自處,丞相又如何統禦群下;再說賤妾有負丞相厚恩,也無顏苟活人世。”

曹操默然良久,問道:“你想不想與王圖再見一面?”

萬萬沒有想到,來鶯兒自有她的一套愛情邏輯,她說:“當我決心代情人一死時,我與他的情感就已經圓滿地結束了,相見無補於事,不如不見!”曹操非常感動, 心想自己位高權重,卻沒有一個心甘情願為自己慷慨赴死的紅粉知己,他黯然神傷,對來茸兒說:“等我放了王圖後,再通知你吧!”

來鶯兒走後,曹操迅速傳見了王圖,王圖坦率地告訴曹操:“他對於來鶯兒只是逢場作戲而已,並沒有真正的愛情可言。”曹操火冒三丈,一腳踢倒王圖,本想將他 處死,但又答允了來鶯兒不殺他,只好將他逐出丞相府。如果曹操把事情的真相告訴來鶯兒,即使能夠阻止她赴死的決心,勉強地活下去,但一定會比去死更痛苦。 曹操打定了主意只對來鶯兒說:“王圖已經釋放,逐回家鄉,念在你一片真情,且訓練歌舞妓有功,可以不死!”

來鶯兒感謝曹操的成全,卻不願接受饒她不死的恩惠。語畢,鄭重地向曹操行了跪拜大禮,轉身而去,去得那樣堅決,去得那樣坦然,望著她的背影,一生不知經過 多少大風大浪的曹澡,此刻也不由自主地感到一陣淒切,流下了兩行淚水,這是她第一次為女人流淚,也是最後一次為女人流淚。

清代王孫公子納蘭容若寫道:
風絮飄殘已化萍,蓮泥剛倩藕絲縈,珍重別拈香一瓣,記前生!情到濃時情轉薄,而今真個悔多情,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零。

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對他的妻妾說:“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這在封建時代也是了不起的壯舉,這樣的人是奸雄還是英雄?

Wednesday, December 24, 2008

诗人屈原

诗人屈原简介 (约前304-前278年)
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了古代神话和传说,创造出了新体诗——“楚辞”。楚辞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形式活泼多样,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任意扩充。伟大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后半部分加入了许多奇特的幻想,他在风、雨、雷、电、云、月以及凤凰和龙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驰骋,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对象,结果是失望了。
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称赞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天问》是一篇奇特的长诗。这是屈原在放逐以后,忧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动荡,旧信仰完全崩溃,因此对于自然现象、古代遗闻、宗教信仰以及对社会的传统思想都产生了怀疑,从而发出种种疑问。通过提问,诗人尽情宣泄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闷。


战国时代,称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环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那时西方的秦国最强大,时常攻击六国。因此,屈原亲自到各国去联络,要用联合的力量对付秦国。 怀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 联盟的力量,制止了强秦的扩张。屈原更加得到了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作主。

因而,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夺断专权,根本不把怀王放在眼里。挑拨的人多了,怀王对屈原渐渐不满起来。 秦国的间谍把这一情况,报告秦王,秦王早想进攻齐国,只碍着六国联盟,不敢动手,听到这个消息,忙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量。 张仪认为六国中间,齐楚两国最有力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也就散了。他愿意趁楚国内部不和的机会,亲自去拆散六国联盟。

秦王大喜,准备了金银财宝,交给张仪带去。张仪将相印交还秦王,伪装辞去秦国相位,向楚国出发。 张仪到了郢都,先来拜访屈原,说起了秦国的强大和秦楚联合对双方的好处,屈原说:"楚 国不能改变六国联盟的主张。"
张仪告诉子兰:"有了六国联盟,怀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联盟,屈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子兰听了,十分高兴。 楚国的贵族就和张仪连成一气。子兰又引他拜见了怀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张仪把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献给了郑袖。那白璧的宝光,把楚国王后的眼睛都照花了。 郑袖欣然表示,愿意帮助他们促成秦楚联盟。大家认为:"要秦楚联合,先要拆散六国联盟;要拆散联盟,先要怀王不信任屈原。

子兰想了一条计策:就说屈原向张仪索取贿赂,由郑袖在怀王面前透出这个风声。张仪大喜说:"王后肯出力,真是秦楚两国的福分了!" 张仪布置停当,就托子兰引见怀王。他劝怀王绝齐联秦,列举了很多好处。最后道:"只要大王愿意,秦王已经准备了商于地方的六百里土地献给楚国。 怀王是个贪心的人,听说不费一兵一卒,白得六百里土地。如何不喜。回到宫中,高兴地告诉了郑袖。郑袖向他道喜,可又皱起眉头:"听说屈原向张仪要一双白璧未成,怕要反对这事呢!"怀王听了,半信半疑。。

第二天,怀王摆下酒席,招待张仪。席间讨论起秦楚友好,屈原果然猛烈反对,与子兰、靳尚进行了激烈争论。他认为:"放弃了六国联盟,就给秦国以可乘之机,这是楚国生死存亡的事情呵! 他痛斥张仪、子兰、靳尚,走到怀王面前大声说:"大王,不能相信呀!张仪是秦国派来拆散联盟、孤立楚国的,万万相信不得……"。 怀王想起郑袖所说,果然屈原竭力反对秦楚和好;又贪图秦国的土地。不禁怒道:"难道楚国的六百里土地抵不上你一双白璧!"就叫武士把他拉出宫门。

屈原痛心极了,站在宫门外面不忍离开,盼着怀王能醒悟过来,改变主意,以免给国家带来灾难。 他从午站到晚看见张仪、子兰、靳尚等人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走出宫门,才绝了望。他叹着气喃喃地说:"楚国啊,你又要受难啦……" 屈原回到家中,闷闷不乐,想到亲手结成的联盟一经破坏,楚国就保不住眼前的兴旺,不禁顿脚长叹。

替他管家的姐姐女媭问明情由,就知他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劝他不要再发议论了,屈原道:"我是楚国人,死也不能看到楚国遇到危险啊!" 他认为怀王会醒悟,定会分清是非的。只要怀王回心转意,楚国就有办法了。但是怀王不再召见他,他越来越忧愁,常常整夜不眠。 他写了一篇名叫《离骚》的长诗,把对楚国的忧愁和自已的怨愤都写了进去。"离骚"就是"离忧",人在遭遇忧愁的时候,怎不呼叫上天和父母,以抒发自己的怨愤呢!

这篇诗传到宫中,子兰、靳尚等人又得了攻击的材料,说屈原把怀王比作桀纣。怀王一怒,撤掉了屈原的官职。 郢都的空气快把屈原逼疯了。女媭劝他换个地方去休养一阵,他大声说:"我不能带着楚国和百姓一起走呀!" 但在女媭的日夜劝说下,他到底搬出了郢都,准备住到汉北去。他走一阵,又回望一阵,"这雄传的郢都城啊!"

他挂念着国事,到一处就歇几天,打听一下消息。有一天,他看到一座古庙里的墙壁上,画着天地神灵和古代圣贤的故事。 圣君贤王的事迹触动了他的心事,他想不通怀王为什么这样糊涂。他对神灵大声喝问:"这世界究竟有没有是非!?……"因此写成了《天问》这篇长诗。 神灵没有回答他,可事实却对他作了回答。当怀王和齐国断绝了邦交,拆散了联盟以后,就派人跟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

将近秦都咸阳,张仪装作喝醉了酒,在下车时跌了一跤,推说跌伤腿,就别了楚使,先进城去了。 楚使住在客馆里,天天去见张仪。张仪总是推腿伤未愈不能接见。 一直过了三个月,张仪得到六国联盟确实已经瓦解了的消息以后,才出来接见楚使。

当楚使提到交割土地时,张仪赖得一干二净。他说:"我说献给楚王的,是自己的六里俸地。秦国的土地怎么能够献给人呢?" 楚使有口难言,只得空手回来报告楚王。这一来,可把怀王气昏了。 他仗着这几年养精蓄锐,兵粮充足,就派了大将屈,带领十万大军,进攻秦国。

秦王立刻改变了攻齐的计划,索性联合齐国,分两路迎击楚军。 楚军挡不住两国的夹攻,连打几个败仗,屈阵亡,秦兵占领了楚的汉中地方。 消息传到汉北,把屈原急坏了。他愤怒、叹气,最后决定赶回郢都,设法去抵抗秦国。

半路上,他接到了怀王的命令,派他出使齐国,恢复联盟。屈原高兴地想:"大王到底回心了!"就立刻奔赴齐国。 怀王违背联盟,齐国十分愤恨。但是屈原是齐王敬重的人,经过一番谈判,就答应撤回助秦攻楚的齐兵。 屈原还未返国,就得到了秦楚议和的消息。他怕怀王再受欺骗,连忙辞了齐王,赶回楚国去。

他到了楚国云梦地方,看见当地百姓正在追悼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 屈原十分感动,停下车进去参拜。他立在神位面前诵读他所做的《国殇》诗,悼念为国牺牲的战士。念到沉痛的地方,百姓都流下泪来,屈原也放声痛哭。 屈原走了几天,忽听传说:张仪又到郢都来了。他不禁连连跺脚,日夜兼程,向郢都赶去。

子兰、靳尚听见屈原回来了,连忙来报告王后郑袖。他们都怕屈原再回郢都,让他留在怀王面前,日久总是大患。 这夜,郑袖就向怀王哭诉:"屈原在云梦地方对百姓说,那些阵亡的,都是我向大王进言而冤死的。这回他回来,要替冤死的伸冤报仇。"怀王听了大怒:"他敢这样?简直是疯了!" 郑袖趁机进谗:"是疯了!不是疯了怎会对百姓说这样放肆的话?我怕见他!他要在郢都,就让我到江南去!"

第二天,怀王下了一道命令:任屈原为三闾大夫,不必进宫,立刻赴任。他派子兰把命令送给屈原。 子兰见了屈原,奸笑着向他道喜,传达了怀王的命令。屈原却呆了,他仰天长叹:"大王,你再不能糊涂哟,楚国的江山,楚国的百姓,全在你的身上哟!" 女媭怕他再惹祸殃,劝他赶快离开郢都去上任。屈原说:"你是替我担心,我是替楚国担心呢!"但是寻思无计,只得准备上任去。

屈原走了,楚国满朝文武都投入郑袖、子兰一党,联盟不久又散了。从怀王二十七年起,秦国连连对楚国发动战争。 楚国国势一天不如一天,失掉了对抗秦兵的力量。怀王三十年,秦国占领了楚国北部的八座城池。 怀王正在愁闷,忽然接到秦王的来信,请他到秦国武关地方,商谈秦楚永世友好的办法。怀王左思右想,决不下主意:要不去,只怕秦军向南进攻;要去呢,又怕秦国心怀叵测。

子兰首先劝怀王:"秦王愿意和好,这机会可失不得。"靳尚也说:"走一遭儿,至少有几年太平。 怀王回到后宫,又听了郑袖一番劝行的话,这才打定了主意,马上写了回信,同意去武关会谈。 准备了几天,他和靳尚带了五百人马动身,才离郢都,途中只见有一匹马飞一般奔来。

奔到跟前,马上的人跳下,伏在车前,大声恸哭。怀王一看,原来是三闾大夫屈原,他听到了怀王要去武关的消息,连夜飞马而来。 只听他悲声说道:"大王啊!秦国如虎口,这危险冒不得哟!你要想想楚国的祖宗和百姓,不能单听小人的说话哟!" 十多年不见,屈原憔悴了。怀王见了他,想起这十多年来国势,一天天走下坡,心里也涌起了一阵感伤。

他正在沈思,靳尚站出来狠狠地对屈原说:"今天是大王出门的好日子,三闾大夫说这些丧气话什么意思?" 屈原气得嘴唇发抖,颤声说道:"上官大夫!你是楚国人,也该替楚国想想,不能把大王送进虎口啊!" 靳尚大怒,迭声叫让开。屈原攀住了车辕不肯放手。靳尚令人把屈原推倒在地,扬鞭催马,簇拥着怀王走了。

屈原爬起来,一边追,一边叫。靳尚只怕怀王心里动摇,加快一鞭,那车飞一般去了。 屈原喘着气站住了,眼睁睁望着向西而去的人马,等到不见了影子,还呆呆立在那儿。 不到半个月,靳尚只剩下一人一马逃回郢都。果不出屈原所料,怀王和五百人马一到武关,就被秦国扣留,已经送往咸阳。

恶耗传遍了全国。郑袖为了安定人心,立太子熊横为顷襄王;自己掌握国政;任命子兰做管理全国军政的令尹。 屈原拚死赶到郢都,要求顷襄王恢复六国联盟,用强大的实力,向秦国讨回怀王。 子兰等人是劝怀王去秦国的,怕怀王回来问罪,又怕得罪秦国。因此不但不听屈原主张,而且立刻驱逐他出都。不许他再回郢都。

这班人赶走了屈原后,醉生梦死一般地过日子,过了三年忽然接到怀王的死讯。 原来,怀王到了咸阳,秦王就大会群臣,然后接见怀王,要他当面立下割让黔中地方的文书。怀王愤怒已极,一口拒绝了。 秦国就把他扣押起来。关了一年多,看守渐渐松了,怀王就把看守人灌醉,换了服装逃出咸阳。

走了几天,到了赵国地界,怀王说明情由,请求救援,但是赵国人恨他屡次破坏联盟,不许进城。 怀王懊恼地向南走,想投奔魏国去。才到半路,秦兵已经追到,把他捉住了。 怀王重新被押回咸阳,气得吐血,生了一年多病,在顷襄王三年时死了。

秦国把这副无用的枯骨送还楚国。怀王的灵柩到达郢都的时候,楚国百姓个个感到奇耻大辱,沿路都有人失声痛哭。 这事件把屈原的心击碎了,他本来把复兴楚国的希望寄托在怀王的醒悟上,现在觉得什么都完了。他在怀王灵柩面前哭昏了过去。 他要求顷襄王趁各国都在怨恨秦国的机会,设法联络,一同对付秦国。顷襄王全不听他。

他就日夜在宫门前痛哭,期望打动顷襄王。这可恼了郑袖,叫子兰来斥骂他:"你不听命令,是看不起大王吗?再不回去,就叫人押着你走!" 屈原厉声大骂:"是你劝大王到秦国去的!你是楚国的令尹吗?你是秦国的奸细啊!把国家闹成这个样子,楚国的百姓要吃你的肉哩!" 子兰慌忙报告郑袖,郑袖大怒:"这是疯子,还能让他做什么官,让他死得远远的,永远不准回来!"

她立刻叫顷襄王革掉屈原的三闾大夫职位,叫人押送,流放到江南去,永远不准过江。。 屈原被押回家,见了女媭,长叹一声:"我吃苦受屈都不要紧,只恨他们把国家断送了!"他把这个家,托女媭搬回故乡去。 又设了灵位,祭奠怀王。他念着招魂的长诗,怀念着当年兴旺的楚国。

屈原到了流放的陵阳地方,日夜心烦意乱。他知道楚国定有灾难:"但是我怎能为了逃避灾难,离开出生的地方,到处乱撞呢?" 屈原考虑了几天,觉得楚国一片黑暗,闷得气也难喘,因此决定出国去走一遭儿。 走了几天,到了楚国的边境,他又踌躇起来。

他的马悲哀地嘶叫着,马夫也回头望着楚国叹气。屈原不禁激动地说:"对,我们是楚国人、楚国马,死也要死在楚国的土地上!" 他回到陵阳住了九年,既没有回郢都的希望,又听到楚国的局面越来越坏。每个传来的消息都使他坐立不安。 他想起怀王是因为拒绝割让黔中才死在秦国的,决意到这块地方去看看,来到黔中郡溆浦地方住了下来。爱国的火焰在他心里燃烧,可自己又无能为力。他只能每天在山边湖旁踱着。

满腹的忧愁愤恨,他都写成了诗篇。他越来越老了,但是复兴楚国的希望,却一天也没有熄灭过。 顷襄王二十一年,一个睛天霹雳般的消息把他击昏了:秦将白起进攻楚国,占领郢都,楚国的宗庙和陵墓都被毁了。 楚国要亡了!他决定回到郢都去死在出生的土地上。他头也不梳,脸也不洗,昏昏沉沉的走了几天,到了汩罗江边。他在清澈的江水里看见了自己的满头白发,心里像波浪一样翻腾起来。

联盟给小人破坏了,楚国受到了危险,百姓遭到了灾殃。屈原在江边踱着。他怀念郢都,怀念百姓,憎恨敌人,憎恨奸邪,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卖国的小人,激发全国百姓的爱国赤忱。 这里的土地没被秦兵践踏过,是干净的。他解下衣服,包着江边的石头,用带子紧紧缚在自己身上。奋力向江心一跳。爱国诗人带了楚国的干净石块,很快沉了下去。这天是五月五日。 屈原死后,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为他是和危害楚国的小人奋斗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们就挂起昌蒲剑,喝着雄黄酒。预防奸邪的侵害。

百姓相信爱国诗人是不会死的,每年五月五日,他们摇着龙船,到处去寻觅诗人。他的爱国精神,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生了根。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沈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主要著作:
《天问》,《哀郢》,《离骚》
《九歌》:九歌•大司命,九歌•东皇太一,九歌•东君,九歌•国殇,九歌•河伯,九歌•礼魂,九歌•山鬼,九歌•少司命,九歌•湘夫人,九歌•湘君,九歌•云中君

离 骚

《楚辞》是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